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6月12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话说兖州·遗迹
2025年06月12日

往青莲阁走去

阅读量:44

刘恩滕

与江南的灵秀不同,北方的县城总带着某种粗粝的诗意,正如兖州城东门外的青莲阁一般,就这么立在这股粗粝里,像首被岁月浸透的老诗,守着李白醉卧过的石阶,在时光里静默成某种永恒的隐喻。

我总爱在暮色初临时分往青莲阁走。从中御桥路往东走,穿过黑黢黢的东关铁路桥洞,抬眼就能撞见飞檐翘角的身影。记得小时候,祖父总说青莲阁的砖瓦里藏着酒香,是诗仙当年泼洒的残酒渗进了墙缝。那时阁子还在原处未修缮,墙皮剥落处露出赭红色夯土,倒真像一个醉汉酡红的脸。

青莲阁离我儿时的学校不远,走到河堤边就到了。那时放学后常和玩伴到阁子门口玩一会再回家。这一路上会经过诸天寺叮叮当当的铁匠铺,三河村的香油作坊,最难忘的还是那老东关桥头的吊炉烧饼摊,黄泥炉子烧得通红,面团甩在炉壁上溅起火星,须臾便鼓成金黄的月亮。攥着烫手的烧饼往青莲阁方向跑,路过九一医院时总要加快脚步——那些身着军装的武警岗哨,眼神犀利而严肃,仿佛能透过一切阻隔,看清我的每个秘密。

青莲阁的西边有块文保碑,字迹早被风雨啃得模糊。阁东墙紧挨着河堤,有四五层楼高。阁前方原是个野塘,夏天浮萍铺满水面,野草丛里时不时闪过几只麻雀的尾巴。我们几个皮猴子常拿着罐头瓶捞蝌蚪,却总被个神出鬼没的看门老头儿逮个正着。那老头是负责看阁子的,大伙儿都叫他“老神头”。有回他唬我们:“这池子通着泗水龙宫,靠近这池子当心把你们都抓下去!”吓得我们从此绕着水塘走。

真正读懂青莲阁的年纪,是上了大学以后。寒暑假回来去图书馆看书,偶然翻阅到清光绪十四年《滋阳县志·古迹》载:“青莲阁,在黑风风口龙王庙内,其地即李白诗所云鲁东门者。道光间邑令冯云鹓重建,以祀谪仙。阁内祀李白及其儿女伯禽平阳。此阁坐北朝南,砖木楼阁式结构,阁内设木质楼梯、地板。门楣上悬“高卧沙丘”匾,楹柱置冯云鹓题楹联: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,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。”原来李太白竟在兖州寓居二十三载!读罢回家路上我特意走近青莲阁细看,正如那县志记载,两层三间,砖木结构,前面有个廊子,楼梯和地板是木质的。从门缝望去,阁内确塑有三尊塑像,门前的对联还在,只不过前廊檐下“高卧沙丘”匾不知何处去了,取而代之悬挂的是“青莲阁”匾,廊柱还新置有楹联:泗水一曲流圣域,太白东鲁多遗风。

泗河观光路改造那年,青莲阁周边拆得都差不多了,小区、学校和医院全都翻建了一遍。作为文保单位的青莲阁也被迫往西平移40多米到了今天的位置。也许是为了弥补迁址诗仙故居的歉意,在阁南边不远处修建了青莲公园,算是扩大了青莲阁的占地面积。去年深秋陪父亲复查眼疾,穿过新建的青莲公园时,他忽然驻足:“你看这石碑,倒像你小时候在青莲阁前经常爬的那对。”我这才惊觉,记忆中的许多细节正在悄然置换,如今的青莲阁漆彩鲜亮,青莲公园每逢周末游客也是络绎不绝。昨夜梦回旧时光景。我又变成那个攥着烧饼奔跑的少年,阁子长满苔藓的水塘前,老神头正在扫着落叶。他身后朱漆斑驳的楹联忽而清晰起来:“诗酒神仙天外客,文章星斗鲁门秋”。恍然惊觉二十载光阴已如泗水东流。

此刻特别想去青莲阁走走,或许能在某个转角,遇见正在放学回家路上的自己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