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党建引领 融合铸魂 产业培育
颜店镇“农文旅”融合绘就乡村振兴好“丰”景
阅读量:41近年来,史家村坚持以乡村规划为引领、以资源整合为途径、以产业拓展为突破,多方面推进农文旅融合互动,致力形成“环境更美丽、产业更兴旺、百姓更富裕”的乡村发展态势。史家村先后获得“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”“山东省乡村振兴样板村”“省级文明村”“济宁市文旅融合样板村”“济宁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”“济宁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强化党建引领,为农文旅融合“强基”。颜店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,精准务实问计于民。紧扣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向,史家村“两委”多次邀请行业专家、专业团队等组织开展调研座谈、实地走访,听取乡村人才、村民对乡村建设、产业发展等方面意见建议,充分整合多方意见,编制了村庄发展相关规划,聚力打造田园农耕、微型度假为底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。“三资”清理惠民利民。将“三资”清理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,支部书记担当作为、狠抓落实,敢于动真碰硬,敢于向身边人、近亲属“开刀”,带领村“两委”开展村集体资产、资源清欠工作,规范合同47份,追缴资金34万元,精准核算出承包土地330亩、坑塘60余亩及闲散地50亩等集体资源,收回并重新发包被占资产,为后续产业发展筑牢坚实根基、注入强劲动力。
深挖文化底蕴,为农文旅融合“铸魂”。颜店镇将挖掘文化内涵作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,打造多元化的“文旅套餐”。“沉睡资产”变身“记忆仓库”。突出“乡愁”文化特质,盘活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建设“乡村记忆馆”,深化其“追远、溯源、存史、资政、育人”功能,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,由近80名群众捐赠100余件收藏品,全面展现了史家村村民奋发有为的优良传统和善良淳朴的民风传承,用“土味”留住游客,以“乡愁”浸润心田。“传统味道”闯出“崭新赛道”。史家村自清朝道光年间便开始制作井水豆腐,依托这一独特的文化标志,史家村打造了占地 630 平方米的古法豆腐坊项目,配套建设豆腐坊文化展厅,借助实体技艺操作与文化故事讲述双轨并行,创新探索出一套“历史挖掘——文化传承——价值焕新——产业联动”闭环工作模式,做到“传统工艺不失传、文化记忆不走样”,厚植本土特色产业根基。
聚力产业培育,为农文旅融合“固本”。该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强村富民的“关键棋”,以创新举措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,让集体经济好起来、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夯实农业根基,构建特色产业矩阵。成立区丰硕农业专业合作社,依托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经营模式,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设8座冬暖式样蔬菜水果生产大棚,种植了草莓、火龙果、口感番茄、软枣猕猴桃、油桃等应季水果,并与周边超市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。创新旅游业态,培育多元消费场景。依托大棚发展采摘旅游业,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,享受田园生活乐趣。借助短视频及直播平台,把对农事活动感兴趣的网友变成粉丝和顾客,让“土特产”对接“大市场”。打造嬉雪乐园、水上冲浪乐园游玩项目,为前来采摘的游客提供尽情玩雪、清凉乐水的极致体验。目前,史家村田园综合体年产草莓等水果16万余斤,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。
构筑善治格局,为农文旅融合“赋能”。颜店镇持续完善配套设施,全面提升村容村貌、村风民风,为农文旅融合提供支撑。绘就宜居村庄新貌。提档升级村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老年活动中心,硬化环村路、中心街,绘制文化墙,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。建立“一人一早一胡同”的卫生保洁责任制度,同步设置壁挂式禁烟垃圾桶70余处,叫响了“烟头不落地、史村更美丽”的环境整治口号。打造文明村风新景。组建了史家村秧歌队、高跷队,多次开展“秧歌扭起来”、戏曲进村庄等文化惠民活动。每年重阳节为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送去生活用品和关心。对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奖补,以贴心呵护持续倡树文明新风。定期开展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等评选活动,对当选的好媳妇采取“敲锣打鼓送喜报”到娘家的方式,充分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,“人人争做先进 人人争当榜样”蔚然成风。
(束婧冉)
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, 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
